Key Takeaways
DOMS,全名「延遲性肌肉酸痛」,是很多 F45 會員在進行高強度訓練或嘗試新動作後,可能隔天或隔兩天會感受到的肌肉不適。雖然這種酸痛可能影響到你的日常活動,但它是短暫的,並不會造成長期的損害。其實,DOMS 是你身體適應訓練的一種表現,是進步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尤其是剛開始 F45 訓練的時候,這種酸痛感往往更明顯。
DOMS 是什麼?為什麼會出現?
DOMS 是一種常見的肌肉酸痛,通常在運動後 24 到 72 小時內出現。特別是在 F45 的訓練中,你可能在特定的力量訓練或高強度間歇訓練(HIIT)後,特別感到 DOMS。這些訓練中經常包含「離心動作」,也就是肌肉在負重的情況下拉長,例如深蹲或伏地挺身的下降動作。這些微小的肌肉纖維撕裂,聽起來雖然有些驚悚,但其實是肌肉成長的自然現象,讓你的身體可以修復並變得更強壯。

DOMS 的迷思
- 迷思:只有酸痛才代表運動很努力
很多人以為酸痛感是努力訓練的標誌,但這不一定是評估效果的唯一標準。隨著肌肉適應了重複的運動,熟練的會員會越來越不容易感到酸痛,這是因為「重複運動效應」在發揮作用。這並不代表訓練的效果變差了,而是肌肉已經變得更有韌性。所以,如果你是 F45 的老朋友,並不是每次都會酸痛,但只要持續訓練,你還是在進步中! - 迷思:酸痛必然等於肌肉成長
不一定!DOMS 只代表肌肉在適應壓力,而非成長的唯一指標。肌肉的成長其實靠的是以下幾個要素:- 持之以恆:F45 的訓練設計,讓力量、心肺、和恢復訓練達到平衡。無論新會員或老會員,持續參加是進步的關鍵。
- 逐步增加強度:增加重量、阻力或難度,必須逐步進行。F45 會員在適應新強度的過程中,可以更有效地增肌,而不至於造成過度的酸痛。
- 恢復:休息日、良好的飲食、和足夠的水分,都是讓肌肉修復與成長的必備條件。老朋友們不容易酸痛,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恢復策略比較完善;新會員則可以透過適當的恢復,讓身體逐漸適應這套訓練。

DOMS 的時候可以繼續運動嗎?
可以!但要小心安排:
- 更換肌群:如果腿部因深蹲酸痛,建議可以進行上半身的訓練。這樣輪替肌群,可以讓局部肌肉得到休息,同時保持訓練的節奏。
- 花時間熱身:熱身可以增加肌肉的血流量,幫助放鬆 DOMS 造成的僵硬感。尤其是之前訓練後仍然感到些微酸痛時,充分的熱身格外重要。
- 知道何時該休息:DOMS 的情況下進行運動通常沒問題,但一定要聽從身體的反饋。如果勉強訓練,可能會增加受傷的風險。偶爾多休息一天,可能比強撐著痛感訓練來得更好!
如何緩解 DOMS(讓酸痛不再折磨你)
雖然沒有完全治癒 DOMS 的「特效藥」,但以下方法可以幫助減輕不適,加速恢復:
- 活躍恢復:散步、輕度伸展、或泡沫軸按摩等輕量活動,有助於增加血流量,讓酸痛的肌肉得到「溫和的」舒緩,並幫助代謝物排出體外。
- 水分與營養補充:足夠的水分對肌肉功能與修復非常重要。運動後幾小時內補充蛋白質,有助於肌肉修復。有研究顯示,運動前或運動後補充支鏈氨基酸(BCAA)可能幫助減少酸痛,但效果因人而異。
- 冷熱交替療法:冷熱交替療法(冷敷+熱敷)對於緩解 DOMS 很有幫助。冷敷能消腫,熱敷則能促進血流。你可以試試冰敷或冷水浴,之後再用熱敷來緩解酸痛。
- 抗發炎食物:增加薑黃、薑、綠葉蔬菜等抗發炎食物攝取。相比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(如布洛芬),這些天然食物在支持恢復的同時,不會阻礙肌肉的修復過程。
- 按摩與泡沫軸:研究顯示,運動後的按摩與泡沫軸使用,有助於改善柔韌性、減少酸痛、加快肌肉恢復。使用泡沫軸按摩大肌群(如股四頭肌、大腿後側、背部),或使用按摩槍也是很好的選擇。

DOMS 是健身之路的一部分
對 F45 的會員來說,DOMS 是身體適應訓練的一種自然信號。無論你是初次體驗 F45 訓練的新會員,還是挑戰自我極限的老朋友們,都可以把酸痛當成成長的標誌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DOMS 會減弱,但它永遠會提醒你,你正在進步!擁抱酸痛,保持訓練的連續性,享受你在 F45 訓練中所取得的每一分成長。
參考資料
- Healthline. (n.d.). DOMS: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. Retrieved from Healthline
- Royal Asia Health and Hospital (RAH). (2023). 什麼是運動延遲性肌肉酸痛?如何緩解與預防? Retrieved from RAH
- BarBend. (n.d.). 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DOMS. Retrieved from BarBend
- Cheung, K., Hume, P., & Maxwell, L. (2003).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: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. Sports Medicine, 33(2), 145–164. Retrieved from PubMed